本网讯 肇庆学院宣传统战部理论科积极拓展网络渠道,深入推进网络育人工作,开展“砚园青年说”网络育人工作实践,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案例。
一、项目主题和思路
(一)项目主题。为进一步加强文化传承创新,推动网络思政育人,肇庆学院于2021年组建西江流域大学生党史宣讲队,启动“青年说”项目,至今已经运行了4年。项目以“激活地域文化资源,以网络传播赋能思政教育创新”为主题,立足肇庆丰富的红色基因与传统文化底蕴,致力于实现“文化传承+青年成长+网络思政”的深度融合。主题突出“双重育人”:既通过内容传播育人,也通过实践参与育人,推动青年学生由受教育者向传播者转变,实现自我教育与网络传播的协同发展。
(二)项目思路。项目主要依托肇庆丰富的红色与传统文化资源,以“资源数字化—内容青年化—传播网络化—育人双向促进”为总体思路,以“技术赋能—青年表达—价值引领”为主线,构建“从云间到心间”的网络育人新路径,实现思政教育从线上覆盖到内心认同的深度转化。
一是打造“云端阵地”。依托学校融媒体中心多媒体设备实施,把叶挺独立团旧址等红色资源转化为短视频、音频等网络作品,实现资源数字化活化,打破时空限制,拓宽育人场域。
二是实现轻量化传播。突出青年视角和话语风格,围绕本土文化资源创作微党课、图文推送、H5互动等产品,以青春语态实现主流价值的话语转换,提升传播力。
三是聚焦“认同感”。通过“线下实践、线上转化、反馈提升”的循环机制,引导学生在真实创作与传播实践中增进理论认同、文化自信和使命意识,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文化的阐释者、传播者。
二、实施方法和过程
通过系统化设计和分阶段推进,构建“砚园青年说”网络育人品牌的四维实施路径,将传统思政教育与现代网络技术深度融合,形成线上线下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一)建强宣讲团队,激活主体内生动力。通过“线上招募+线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从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等专业选拔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理论素养深厚、表达能力出色的学生骨干,组建西江流域党史宣讲队。团队构成突出先进性,其中党团员、青马学员、带班党员等占比达83%,至今已12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建立“三维赋能”培养体系:一是理论赋能,邀请思政专家、文史专家、新闻传播老师等担任指导老师,并定期组织开展培训30余场次;二是技能赋能,开设短视频制作、直播技巧、新媒体运营等实训工作坊10余场次;三是实践赋能,实施“老带新”计划,由高年级学员带领新生开展实地调研、史料整理、网络内容创作等活动。
(二)深耕地方文化资源,建设数字资源体系。立足肇庆丰富的“红十景”红色资源和端砚文化、宋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在文献搜集整理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并系统开展数字化转化。具体实施包括:组织师生走访叶挺独立团旧址等30余处红色教育基地,收集整理历史文献、口述史料等原始资料百余份,建成“叶挺独立团旧址”等15个资源库,累计形成数字档案500余份、高清图片千余张,为网络育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支撑。
(三)构建网络传播矩阵,拓展网络育人空间。打造以“青年说”为核心的多平台、立体化网络传播矩阵。一方面深耕内容创作,围绕地方红色资源,制作《岁月峥嵘信念坚——砚园青年讲党史》系列微党课12集,以动态影像、情景再现等方式活化历史叙事,并通过B站、微信视频号等青年聚集平台广泛传播。另一方面拓展传播渠道,团队成员积极参与“看中国·广东行”Z世代青年影像计划,与海外青年合作摄制《疍》《稻路》等30余部展现岭南风情的纪实短片,借助国际传播平台提升品牌海外能见度。同时,持续推动校园文化数字化传播,依托“口述校史”成果打造“五秩弦歌”专题,通过短视频、推文、线上展览等形式,实现校史文化在云端持续活化与传承。
三、主要成效和经验
经过四年多的探索实践,“青年说”项目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一系列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为新时代高校网络育人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主要成效
1.网络育人覆盖面持续扩大。项目开展以来,团队累计开
展线上线下宣讲百余场次,覆盖受众10000余人次;拍摄制作40余个微宣讲视频;参与“奋进新征程 肇庆青年说”高校宣讲之星网络评选、“粤讲粤精彩”等活动,受到广泛关注,累计观看人数10万余人次。“青年说”成为常态化工作,吸引了更多学生陆续参与到传承弘扬红色革命精神中来,相关微宣讲、H5等作品在广东省“立志·修身·博学·报国”等系列活动中累计获得10余项荣誉。《砚园青年讲西江党史系列视频——端州区阅江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入选教育部“红色家园”视频展览遴选名单。
2.社会贡献度日益凸显。团队成员以青春话语生动讲述的
红色革命家精神,充分发挥了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润物细无声地引导着大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带动了更多力量投身社会服务。比如,越来越多的师生主动参与到暑期“三下乡”“百千万工程”“援藏支教”等志愿服务中来。2025年就有300余支实践队深入周边县乡镇,围绕“普法”等主题,开展助农兴农等社会实践活动;先后派出23批次师生参与援藏援疆。更多的师生发挥专业技能,积极参与到地方特色产业升级、非遗文化传承中来,如广府金绣团队先后吸引了1000余名大学生加入到了传统手工艺推广、美育推广队伍中来,有效推动了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3.传播效能显著提升。相关宣讲作品在“央视网”“南方+”“肇庆发布”等各级媒体高频次、大范围展播,形成了良好舆论氛围,如党史微视频在学校视频号等循环展播,组成了传播矩阵,累计阅读量达11万;“看中国”“看中华”系列短视频先后在学校及省市网络平台展播,播放量27万余人次,显著提升了红色革命精神和岭南地域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有关经验入选《广东省宣讲工作优秀案例汇编》,并获“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公众号推介,鼓励和吸引了更多青年学生加入到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行列。
(二)经验启示
1.坚持本土文化与数字创新深度融合。网络育人应根植地方特色资源,深入挖掘和转化本土红色与传统文化内涵,同时积极运用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沉浸式、交互式手段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和传播力,实现文化育人与技术赋能的有效统一。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并建立长效赋能机制。充分激发学生从“受教育者”到“传播者”“践行者”的角色转变,通过系统化选拔培育、实战化平台搭建和有效激励机制,提升其网络内容生产能力、传播引导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形成可持续、高质量的青年自我教育新生态。
3.构建多元协同与联动评价支持体系。推进校内多部门资源整合及校外与政府、媒体、企业的深度合作,拓展育人资源与传播渠道;建立科学动态的评价反馈机制,持续优化项目设计与实施流程,形成协同发力、持续改进的网络育人共同体。
四、下一步改进计划及未来展望
基于现有成果与经验,下一步,将立足网络思政育人新要求与技术发展趋势,结合肇庆学院育人育才实际,重点围绕技术赋能、内容提质、机制优化和融合发展四个方面深化创新,持续提升网络育人的辐射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一)推进智慧技术与内容建设深度融合。引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开发“智慧宣讲助手”和VR沉浸式课程,对本地红色场馆和非遗文化进行数字化重现与传播。系统构建“红色记忆”“端砚故事”“宋城印记”三大数字化资源系列,两年内计划新增微视频20部,提升育人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覆盖面。
(二)完善机制保障与评价体系。优化“选育用评”一体化工作机制,建立学生团队分级培养和动态管理标准,将网络育人实践纳入学分认定和评优推优体系。构建多维度评价系统,实现数据驱动的效果评估与项目持续优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拓展协同网络与品牌影响力。深化校地、校媒与校企合作,组建“网络育人联盟”,共建实践基地和资源共享平台。积极拓展国际传播渠道,推出多语种融媒体产品,参与高水平竞赛和展演,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网络文化品牌,不断提升项目示范性和辐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