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七点半我们准时出发了。肇庆的4月,春意阑珊,到处花红柳绿,一片生机盎然。尽管窗外下着大雨,车内的人心里尽是暖意。
车行一小时便到了新兴县。肇庆学院前身是肇庆地区师范学校,于1970年在新兴县高村建校,75年改名为肇庆地区五.七师范学院,77年又改名为肇庆师范专科学校,于79年才迁至今校址。高村离新兴县城有30公里,我们颇费了点周折才找到了原旧址。此时的大雨早已变成了蒙蒙细雨。
原校址的大门面朝村镇的主干道,极普通的牌坊造型,陈旧得已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未入大门,门内两边围墙上尊师促学的大字映入眼帘。校道凹凸不平,进入十来米,眼前豁然开朗,可见一大片葱绿的半人高灌木被条条小道隔开来,可谓泾渭分明,而左右两边各有一排白灰砖木结构的平房非常陈旧。分外引人注目的是右边平房侧墙上两块巨大的墙报栏,其中的一块上画着雷锋同志的肖像,旁有毛泽东同志的题辞。虽然色泽开始黯淡,但形象依然逼真生动,字迹清晰可辩。此景颇具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特色。绕过右侧平房,我们来到了办公区。这里应该是当时学校的中心,房屋都已破败不堪,房前的一棵大榕树却是枝叶虬劲。绕过办公区往前走还有几排类似的平房,据说都是宿舍区。房前昔日的番石榴树今已长得颇为高大,还有一片鸡蛋花林,该是新植的。
旧校园都用白色的围墙圈起来,中间却有一堵新砌的红砖墙,很是显目,令人纳闷。询问在此居住的一位老伯才得知,在师专迁走后这个地方先是给某中学使用,后又给小学用。其后又因校内建筑年久失修被定为危房,小学也搬走了,现在已无学生。再后来,红墙这边租给人养鸡,墙那边租给人办厂。原来我们看到还只是一半呢。
纵观整个旧校园,环境幽静,空气清新,确是读书、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但从当时的建筑和设施来看,也可以想见当年生活条件的艰苦。从肇庆地区师范学校到肇庆师专,再到西江大学,再到今天的肇庆学院,虽然只经历了短短35年的办学历程,但是取得了多么巨大的发展啊!看到今天肇庆学院花园式的校园环境,日渐扩大的办学规模,先进的教堂设备、设施,培养和引来的四方高学历、高职称人才,谁能想见她还是肇庆地区师范学校时的模样儿呢?
从高村我们随后到了集成镇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恩寺参观。它是六祖惠能的旧居和圆寂之所,是六祖为报父母养育之恩而建,初名“报国寺”,后武则天下诏赐名为“国恩寺”,而其又背枕“龙山”,故又名“龙山寺”。此寺经历朝修建,院宇精严,布局壮观,建筑面积达九千多平方米。该寺由半山亭、山门牌坊、金刚殿、大雄宝殿、六祖殿、方丈室、两旁回廊的诸天佛殿、禅房、观音堂、六祖纪念堂、五百罗汉堂、报恩塔等建筑物等构成。寺旁有六祖父母坟、龙山碑林、卓锡泉、浴身池、六祖手植千年荔树、以及武则天手书的敕赐“国恩寺”题匾等文物古迹。
作为佛教禅宗中国的第六代宗师,惠能大师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学派(顿教),并留下了《法学坛经》巨著,所以国恩民可算是中国禅宗“南派”之根。
从国恩寺出来,我们又去了龙山温泉。关于这个温泉有一个神话。传说宝林寺(今南华寺)殿前龙潭内龙王之女因侍奉惠能获得法身,跟随惠能回到国恩寺,在山门外为龙山之护法主。温泉是她用鳞火温热献给晚年的惠能的地方,龙山之名也由此而来。
这则神话至少说明惠能在佛学界的影响之大。事实上,其佛学思想影响极其深远。他对事物的顿悟,以现代心理分析理论来看,颇有点后现代主义的意味。他对人类知识与经验之局限的诠释尽在其中。联想到旧校址墙上“学会做人、学会求知”的校训,我们领悟到,学会做人,先要学会自省,学会尊重不确定性,学会欣赏开放的心态,这样,我们才拥有更多的机会致力于人格的发展;学会求知,首先要拒绝做一个天真的实在论者,经验主义者,永远保持问题的开放性,胜于得出一个不留回味余地的结论才能具有创造性。因为事物的发展,意义的追求永远不会有终结。这将激励我们全体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努力工作,取得更大成绩。
下午五点多,天色近晚,我们启程返回肇庆,愉快的结束了一天的旅程。
刘江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