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期《肇庆学院报》出版

 

  第300期《肇庆学院报》出版了!

  从1980年创刊至今,校报已经整整走过34年。

  34年前,适逢我们学校因应发展需要,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从新兴县一个偏僻小镇搬迁到肇庆市中心地带继续办学的第二个年头。

  应该说,学校刚刚落户北岭山麓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芜之地,办学条件十分艰苦。但是,当时的师生对此毫不畏惧,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校的建设中。

  校党委意识到,师生们的这种热情,正是学校一步一步迈向美好明天的重要保证。一定要创办一份报纸,把师生们的这种热情记录下来,反映出去,鞭策当时,激励后辈。

  于是,名为《肇庆师专》的校报在1980年4月问世了,这便是《肇庆学院报》的前身。

 

 

  校报自问世之日起,就明确了自身的属性——校报,是校党委的机关报。

  这个定位34年来一直没有改变。也就是说,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校报始终围绕学校的办学中心,始终服务学校的发展大局,始终做好学校以育人为总目标的各项事业的宣传员。

  于是,在校报创刊300期之际,在回眸校报历史足迹的时刻,我们可以看到——

  她34年风雨兼程,成为学校从小到大巨大变迁的忠实记录者;她34年奋斗不息,成为唱响主旋律、汇集正能量的校园主流媒体;她34年辛勤耕耘,成为展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坚实平台;她34年登高望远,成为学校放眼社会、融入社会的重要窗口。

  校报用迄今为止300期的厚度来表明,她的精神品质一脉相承,从未动摇。

 

 

  在精神品质从未动摇的同时,校报的风采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渐改渐变。

  那是一次又一次的华丽转身,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提升。

  例如报纸的报名、规格、版式、色彩,都在世纪之交的那些年份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于是,在校报创刊300期之际,在回眸校报历史足迹的时刻,我们又可以看到——

  她从《肇庆师专》变成《肇庆学院报》,从内部交流变成公开出版,从八开小报变成对开大报,从黑白印刷变成彩色印刷。与此同时,她的信息更加丰富,内容更加深刻,主题更加凸显,观点更加鲜明。

  这些改变,其实不仅是形式上的变化,更是内涵发展的显示。由此,校报以更加亮丽的姿态出现在师生面前,得到师生们的认可和喜爱。

 

 

  300期校报凝聚了一届又一届校报记者的心血与汗水。

  1986年,校报记者站成立,成员是大学生,是那些对学校抱有美好情感、对宣传工作抱有强烈兴趣的大学生。

  校报记者们在党委宣传部的组织下走到了一起,以笔和纸,以相机和胶卷,开始了“舞文弄墨”与“捕风捉影”的工作。而这些工作,正是校报办报活动的主要内容。

  于是,在校报创刊300期之际,在回眸校报历史足迹的时刻,我们还可以看到——

  学校改革发展的许多重要时刻,都被校报记者用文字或镜头作了记录和定格。不仅如此,校报记者更通过文字或镜头,对学校改革发展重要时刻所蕴含的意义、价值作了深刻的表达,以此极大地鼓舞全体师生在顺境和逆境中坚定前进的方向,增强前行的动力,共同推进学校的改革发展。

  校报记者们的心血与汗水没有白费。每个人的付出,也都在各自的成长中获得应有的回报,一方面为其大学生涯增添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为其日后走进社会做好了充分的知识储备。

  所以,当校报喜迎创刊300期,历届校报记者都不禁为之感怀。

 

 

  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高等教育的改革随即风起云涌。我们学校再次获得发展的新机遇。

  这赋予校报新的宣传任务,就是要在振奋师生精神、凝聚师生力量的工作中有更多的投入,有更大的贡献,见证学校跨越历史,迈向辉煌。

  校报深知自己的使命。因此,在接下来的日子,校报要努力做到:

  第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第二是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聚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事业。

  第三是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使校报更加接地气,更加上档次。

  第四是融合其他校园资讯平台,打造全宣传格局,深入传播先进文化,弘扬大学精神。

  愿300期这个里程碑,成为校报不断发展的新起点。

  祝福《肇庆学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