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骑楼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3年,是肇庆最繁荣的商业贸易中心之一。骑楼街自正东路的阅江楼起,延伸至城中路,长约2000米。这里的骑楼建筑多为两层,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楼下为商铺,楼上为居民,形成了独特的商业与居住结合的空间。
骑楼街不仅是肇庆的商业中心,更是历史文化的缩影。这里见证了肇庆的历史变迁,承载着无数故事和记忆。近年来,肇庆市政府对骑楼街进行了保护与改造,旨在恢复其昔日的繁华。
而这三位匠人是骑楼街相册中不可或缺的三页,他们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在这条充满烟火气的老街上,坚守着传统技艺、传承着文化精神和传递着人间温情。
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骑楼街不仅仅是一条有着独特建筑风格的街道,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人际关系的社区。他们就像骑楼街的灵魂人物,用自己的生活和行动,为这条老街赋予了温度和生命力,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鲜活而温暖的生活画卷,透过他们,我们得以窥见骑楼街这片土地上岁月的沉淀和生活的真谛。
邓建华,退休后回到家乡肇庆开了一家实体书店,并且取名为 “易灯书店”。
他解释道,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现在大家阅读时,一般都会选择看电子书,开实体书店并不容易。因此“易”,是希望自己开书店可以更加容易;同时“易”也有“交换”的意思,也就是大家可以将自己的物件拿来书店进行交换。
“灯”字的含义,也是他创立书店的初衷——“为读书人,点一盏灯”。
除此之外,该书店还出售手写字画、VCD、DVD和七八十年代的连环画等,堪称一个“小小博物馆”。也正是这样独特又罕见的商品,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
同时,1984年他加入了集邮协会。因此他也在店内陈列他收集的邮票、书法作品等。
陈炳泉,在骑楼街经营着一家书法文创店,同时也做书法教学。
店里所有的书法文创产品都由陈老板自己制作完成。
陈老师总会在店铺门口摆一张桌子写书法,再喧嚣的环境也无法阻止他写书法。这也是他吸引顾客的一种方式。
他已经连续三年参加广交会,为了更好的宣传中华传统文化,他采用帮外国友人在扇子上写他们的中文名字的方式。他兴奋地分享道“那些外国人会很惊喜的发现,那是他们的中文名字。”
陈庆光,在骑楼街经营着一家碳刻、刻章和刻石碑的老店,他介绍道,这家店已经开几十年了。
陈老所有的工作技能都是自学的,“学到老,活到老”是他的座右铭。虽然有70岁的高龄,他还在持续学习计算机技术。
他誊抄了每一步用电脑做ps效果的步骤,挂在工作台前提醒自己。
陈老放弃退休后的安逸日子,坚持继续在骑楼街开店。他认为这是他个人价值的一种体现,只要他还做得动,他就想要在骑楼街里坚持做他的“雕刻老字号”,出一份力,发一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