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关“家风”、“家训”的话题热了起来,针对这方面的讨论,有一浪高过一浪之趋势,各有各的看法。大家对此,都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归纳起来,大致上是说,“家风”是一个家庭立足社会的根本,是启迪下一代成长的摇篮,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深入到家庭成员的骨子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社会风气的一个部分,良好的家风能促进社会的文明发展。
良好的家风,离不开“家训”。对于“校训”我们并不陌生,而“家训”这一说法,感觉有些绕嘴。有的人认为,只有那些大家族才有“家训”,是过去地主、富豪、资本家的专有。我们一个普通的小家庭,基本上不存在“家训”。其实不然,每个家庭都有着自己的“家训”,只不过没有进行提炼罢了,没有用文字表达出来而已。
应该说,“家训”是“家风”的基础,没有“家训”就不可能培育出良好的家风。它与家风一样,是客观存在的,是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但“家训”与“家法”又不一样,“家法”是过去一个家族用来惩罚族人的手段,是明文规定好的,是约束、规范族人言行的条例。而“家训”是用来训斥、教育、引导后人的方式,两者有着根本的区别。
大家族有着大家族较为严格的“家规”,也有着较为完整的“家训”,普通家庭则比较随意,虽然没有形成体系,但在引导、教育后人时,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这个中心的主要成分就是家训。有的家庭要求比较完整,甚至很明确;有的家庭可能比较零散或模糊。最常见的,每个家庭在教育孩子时,都会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如“做人要厚道”、“做人要本分、守已”、“不求宝贵,只求平安”等等,“家训”的成分表露无疑。上述提到的“厚道”、“本分、守已”等就是“家训”,是训示后人的主要内容。
“家训”有着很好的训诫作用,其实也有“家规”的成分在里面,有的孩子没有按“家训”的要求去做,并会受到长辈的训斥,能及时地帮助后人修正行进的方向。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应当提倡有“家训”,它并不是违心的教条,也不含封建的色彩,是现代文明建设当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我家也有“家训”就是“厚道”两字,祖上没有明示,但我们几代人,都是按长辈的意思去做,自然就形成了“家训”,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人。
“家训”有着深刻的含义,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一代接着一代,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这个方向上的核心词语并是“家训”的内容。因而我们认为,“家训”不是现代的产物,而是祖上留下的珍贵精神遗产。时代在发展,人的思想在变化,当然“家训”的内容也有所改变,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地充实、完善,才能形成完整的体系。“家训”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内的内容,不需要写在纸上挂在中堂上,而是刻在家庭每个成员的内心。
清明时节,我们一方面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珍惜现在的生活;另一方面,祭奠一下上祖,怀着感恩的心,感谢他们给我们留下了有形的财产和无形的财富;更重要的是,重温一下“家训”,把上祖的接力棒接过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充实,完成上祖未尽的事业,让生活更美丽些。(来源:安徽马鞍山文明网,作者:两匹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