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精神是党治国理政最鲜明的理念

    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代表党中央首次提出了“劳动精神”这个概念,并在通篇讲话中多次进行强调。“劳动精神”的提出,是新时期党中央对我国广大劳动者的伟大实践所作出的高度凝练和本质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再丰富、再创新、再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全体劳动者实现中国梦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研究和把握“劳动精神”的重要内涵,这对于营造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时代风尚,增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内生动力,早日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劳动精神”的深刻内涵,可以从两方面来把握,一是劳动者伟大精神,二是劳动伟大精神,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劳动精神”的大厦。

  一、劳动者伟大精神

  精神是人创造的,精神也由人来提炼。一个浅显的道理是:劳动,是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者,是劳动的劳动者。没有劳动者就没有劳动,没有劳动也没有劳动者。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证明,劳动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劳动者是在劳动中展示伟大风采的。中国共产党所弘扬的“劳动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劳动者伟大精神。

  第一,劳动者至上。《讲话》强调指出:“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广大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党和国家都把劳动者摆在突出位置,广大劳动者也不断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和首创精神,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建立卓越功勋。可以说,我国广大劳动者的伟大实践过程,就是党始终重视劳动者和劳动者始终奋发有为的良性互动过程。从1921年青年毛泽东提出的“劳工神圣”、1954年颁布实施第一部《宪法》,1959年国家主席刘少奇对劳模时传祥的谈话,199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直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就劳动者根本问题所作出的一系列决策部署,都有一条红线贯穿始终,这就是党把劳动者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广大劳动者一心向党、同心同德,始终以国家主人翁姿态屹立世界东方。劳动者至上,成为党治国理政最鲜明的理念,也是时代昂扬磅礴的主旋律。无论时代和条件怎么变,劳动者至上的精神没有变;无论怎样深化改革,劳动者至上的地位没有变,无论西化分化的图谋怎样干扰,劳动者至上的定力不受干扰。那种所谓的“精英政治”、“英雄史观”,尽管暗流汹涌,却只能是“蚍蜉撼树”、“尺雾障天”,无损于“劳动者至上”的万丈光辉。当然,我们所说的劳动者是指整体而言,少数犯罪分子等劳动者不在其内。

  第二,劳动者平等。《讲话》深刻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无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也都值得尊重和鼓励。”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两尊重两鼓励”,就是党和国家对广大劳动者的庄严承诺,其核心内容就是,在我国,广大劳动者之间的地位是一律平等的,不存在谁高贵谁卑贱、哪个群体强、哪个群体弱的问题。这一点与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根本区别。《讲话》提出的“两尊重两鼓励”,符合我国国情、国体、政体和客观实际,具有很强针对性。毋庸讳言,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少数社会成员对权力、财富和拥有权力、财富的公民存在着误解,把权力和财富作为取得话语权的资本,心中滋生轻视普通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错误观念。有些人看不起环卫工人、看不起一线工人、看不起农民工,不实行同工同酬,有的人以为科技进步条件下工人阶级越来越无足轻重。产生这些错误观念的思想根源,就在于不明白、不认同我国劳动者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国家法治理念。历史已经证明,旧中国劳动者分三六九等的时代早已寿终正寝,取而代之的是新中国劳动者一律平等的新时代。特别是在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时期,每个劳动者都同享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第三,劳动者可敬。《讲话》郑重阐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和基本依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劳动者的可敬在于他们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每逢五一国际劳动节,我国都要举行隆重纪念活动,表达党和国家对广大劳动者的无比敬意。劳动者是以彪炳史册的历史贡献赢得国家和社会尊重的。中国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突出成就,就凝聚着亿万劳动者的辛勤劳动。但也要承认,仍有少数社会成员不敬重劳动者。在意识形态领域,一些文学作品塑造精英形象多,塑造普通劳动者形象少,一些理论文章在演绎推理中淡化了普通劳动者的作用,个别教师丑化了普通劳动者;在经济发展领域,少数干部想问题做决策,不看重甚至忽视普通劳动者的诉求,征地拆迁上项目,没有尊重劳动群众意愿;在政治层面,少数机关在出台政策时,群众观念淡薄,只想所谓的“政绩”,没想劳动者的心声。所有这些,都是与我们要弘扬的“劳动精神”相违背的。因此,《讲话》充分肯定了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伟大品格:“从来都具有走在前列、勇挑重担的光荣传统”,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发展过程中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有“识大体、顾大局的光荣传统”。《讲话》号召,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行政等各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特别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普通劳动者根本利益。《讲话》深刻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劳动者的深切关怀和诚挚敬意,成为“劳动精神”的核心内涵。

二、劳动伟大精神

  劳动者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所从事的劳动伟大。而无论所从事的是个体劳动还是集体劳动,都是由一个个过程组成,可以说是过程的集合体。合法合规合情合理的劳动过程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反之有瑕疵、有问题的劳动过程是我们所坚决反对的。

  第一,美丽劳动。《讲话》指出:“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钻研,练就一身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都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就是在强调劳动美丽、劳动快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以赞赏的口吻说过:“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对劳动过程的美丽给予了高度肯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将其进行发展和丰富,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告诉我们一个深刻道理:不仅脑力劳动的过程是美丽的,体力劳动的过程也是美丽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崇尚劳动是社会风尚。我们不仅需要结果完美,也需要过程完美。过程是精神的集中体现。我国的劳动过程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表达的就是普通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体会到的力量之美。“劳动着是美丽的”、 “人因劳动而美丽”,成为亿万劳动者内心飘扬的旗帜和不懈奋斗的路标。近年来广受欢迎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寻找最美邮递员”、“寻找最美职工”等活动,之所以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就在于它展示了劳动过程的美丽,而并不是他们相貌有多美。即使是劳动很辛苦、费波折、遭遇坎坷,但我国的劳动者还是引以为荣、引以为乐。相反,那些“笑贫不笑娼”、“宁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鄙视劳动、喜好不劳而获的人,总是要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唾弃。弘扬“劳动精神”,就要在全社会形成劳动才美丽的基本共识,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付诸各个岗位具体劳动之中。

  第二,辛勤劳动。《讲话》引用了《左传》的名句:“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表明要求辛勤劳动,古已有之。中华典籍立论辛勤劳动的篇目不少,例如,《古文观止》中的《敬姜论劳逸》中就记录了封建士大夫的母亲敬姜说的一句名言:“劳则善心生”。可以说,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独有的民族DNA,靠着勤劳,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靠着勤劳,创造了中国发展速度的神话。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辛勤劳动”, “一勤天下无难事。”辛勤劳动成为我国独特的劳动本色,也是要大力弘扬的劳动精神。当然,在社会实践中,有少数劳动者,只讲索取,不讲付出,只想一夜暴富,梦想中千万彩票,不想流一滴汗,出一分力;少数青年就职者,奉行所谓“职场秘诀”,把活儿干的越少越好、报酬越高越好定位为成功之道;少数干部奉行“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的腐败理念,为官一任,自己贪腐,苦了人民。我们弘扬“劳动精神”,就是要认同辛勤劳动、践行辛勤劳动,就是要反对懒惰、反对敷衍塞责、反对怨天尤人、反对腐败。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弘扬的辛勤劳动绝不是不讲方法和技巧的蛮干、瞎干、胡干、乱干,而是方法和思路对头,任务繁重艰巨需要敬业付出那种勤奋精神。

  第三,诚信劳动。《讲话》指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信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在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曾经强调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习近平总书记用诗一般的语言讴歌了诚信劳动。时隔两年,《讲话》再次强调“诚信劳动”,这充分说明,党中央高度重视诚信劳动,并把它放在整个劳动过程中的突出位置。在广大人民的劳动过程中,涌现出保定“油条哥”等许多诚信劳动的先进典型。之所以要大力弘扬诚信劳动,就是因为这是关乎劳动的生命线和秉持的底线、关乎劳动是否具有价值的大问题。无论付出多少辛劳,如果不是诚信劳动,这种劳动就是危害社会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毒馒头”、“毒奶粉”等丑闻的出现,就是不讲诚信所致的明例。不讲诚信的劳动,是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我国的劳动禀赋、我国增进人民福祉的目标格格不入的,应当像打过街老鼠一样,实现高压态势和零容忍态度。在具体工作岗位上,不按法律、不按规章制度、偷工减料、欺上瞒下、虚报成绩等行为,也属不诚信行为,要通过健全考核制度、奖惩制度,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制机制,让每个社会成员不敢不诚信、不愿不诚信、不能不诚信。

  第四,创造性劳动。《讲话》指出:让“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始终高度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就曾经指出:“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对创造性劳动进行了深刻阐述,与2013年讲话不同的是,2015年《讲话》把劳动者素质问题作为“四个要始终”之一,进行了浓墨重彩地集中阐述。这表明,党中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创造性劳动,并把它上升为国家战略。正因为如此,《讲话》指出:“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以劳动托起中国梦”。在劳动者素质中,最珍贵的是创新创造,这是体现劳动价值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劳动在世界劳动大比拼中制胜于人的法宝。但是,现实总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有的劳动者还习惯于按部就班、照葫芦画瓢、重模仿轻创造、重经验轻创新;有的劳动者思想不解放、小进即满、小富即安;有的劳动者眼界狭隘,只看到自己长处,看不见别人长处,不注意取长补短;有的劳动者不学习、不钻研,存在本领恐慌,致使我国劳动者的创造力水平与实际需要比还有较大差距。根据世界银行《2013年世界发展报告》,我国与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差距逐步缩小,已由1995年的52倍缩小到2005年的28.1倍、2010年的16.3倍,但两国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依然很大。差距很大,但奋斗的空间也很大。弘扬劳动精神,就是要大张旗鼓地弘扬创造精神。我们需要的劳动,不是按部就班、因循守旧的劳动,不是效率低下、高消耗低产出的劳动。我们需要的劳动,是对原有经验的积累、继承,并勇于无中生有、有中创优的劳动,是立足脚下,着眼世界,敢于和世界先进水平一拼高低的劳动。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时期的经济新常态下,弘扬亿万劳动者创造性劳动精神尤为重要。就创造而言,对国家而说,每个劳动者如果都前进一小步,国家必定发展一大步。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讲话》精神,探究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的“劳动精神”的内涵,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才能激发广大劳动者的无穷智慧和无限创造,“以劳劳动托起中国梦”。(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作者:承德市总工会副主席司志通)

Copyright© 肇庆学院宣传统战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