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评论:新一轮“双一流”名单放榜启示我们这样做

  近日,全国高校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公布的一张榜单——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作为广东高校的一员,我们有理由关注本省上榜情况,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一向都是广东高校的佼佼者,在2017年9月启动的第一轮“双一流”建设中,两校同时荣登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分别有11个和4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本次放榜,两校取得与上一次旗鼓相当的成绩,继续扮演广东高校“双子星”的角色。与之相应,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广州中医药大学也保持实力,依然各有1个学科上榜。令广东高教人分外欣喜的是,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通过本次放榜脱颖而出,都分别贡献了1个一流学科。合计起来,广东有8所高校进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数量与陕西、四川两省并列排在全国第四。广东高等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加快发展、迎头赶上的势头得到了有力的证明。

  这与我们肇庆学院何关?关系大了去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就意味着,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然开展“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那么除非我们不办大学,要办的话,就离不开对这个总体导向的遵循和贯彻。我们必须紧紧把握“双一流”建设为国家和广东高等教育发展营造的氛围、带来的契机,办好更高水平的大学和更高质量的学科,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事业中交出更好的成绩单。

  在“双一流”建设中结出硕果的国内高校尤其是广东高校的经验,值得我们思考。不妨来看看广东三所新增上榜大学的“里子”:华南农业大学是一所老牌大学,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在我国率先开始了水稻育种与光温生态研究,并在国内首次利用野生稻杂交法培育出水稻新品种,奠定了作物学科发展的基础。广州医科大学是一所以医学为优势和特色的高校,拥有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等优势平台,实力雄厚。南方科技大学是一所年轻大学,学校的数学系有一支国际化的一流师资队伍,其中包括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去年牵头建立的“深圳应用数学中心”是第一批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之一。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化科教融合等,是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重点。从华农、广医大、南方科大这三所学校的情况来看,恰恰是在这些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为卓越的建树,形成了较为丰厚的成果,它们的拳头学科上榜全国一流,实属水到渠成、实至名归。这给予我们的启示也就很清晰了:要始终把服务“国之大计”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子处,始终把差异化发展的理念作为办学的指挥棒和罗盘针,始终把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办学的压舱石和动力源,始终把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相结合相促进作为办学的加速器和催化剂。其实,这些办好高等教育的重要法宝,早已不是什么“独门秘笈”,而是广泛应用的“大众利器”。关键是这些学校拿着这些法宝,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地用对了,用好了,用活了,才因此取得了成功,这是我们要好好学习的地方。

  相比于过去,广东高等教育抓住“双一流”建设这个牛鼻子不断发力,在内涵式发展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强教育强省建设,打造南方教育高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对于潜心办好教育、服务好国民经济发展的广东高校来说,无疑是构建了一个友好的发展环境。我们要主动拥抱广东高等教育的春天,顺势而为,借势而动,乘势而上,贯彻落实“冲补强”提升计划等本省旨在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又与国家“双一流”建设精神一脉相承的地方政策,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机制,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全面提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中的综合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