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次教学工作会议提出要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奋力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围绕这个目标,大会在总结过去五年教学工作成果经验、检视目前短板不足、分析今后发展形势机遇的基础上,对未来几年的教学工作作出部署,强调要以“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促交叉、育创新”为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凝心聚力,守正创新,谱写教育教学新篇章。这个部署,显示我校对于如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认识更加坚定,就是要坚持从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三个维度来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
宽口径、厚基础,是近年来我校开展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改革的基本理念和主要做法,由此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形成了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并行不悖、相互促进的两大板块。这两大板块在夯实学生成长基础,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淬炼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本次教学工作会议面向厚植学生发展基础、拓展学生专业能力,确保同学们在步入社会后有更大选择空间和更好发展前景的目标,重提“宽口径、厚基础”,无疑是要在全校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中进一步凝聚共识,确立“1+3”甚至是“2+2”的宽口径、厚基础培养模式,设置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坚实保障。
重能力,是我校人才培养工作一以贯之的追求。应用型高校的首要任务,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有用、能用、管用、好用的专门人才。我校自从把自身定位为应用型大学以来,始终把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坚定“应用导向、能力为本”的培养定位不动摇,持续优化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健全实践教学标准和实施规范等。从本次教学工作会议宣示的立场来看,学校今后一定会继续在这些方面发力,穷尽一切办法,采取各种措施,为学生构建一个能够完成知识迁移、实现能力转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赋予学生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匹配的核心能力。
促交叉,是针对当今时代科技、产业发展新领域不断延伸、新赛道不断开辟作出的正确判断。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推进,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应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融合愈发紧密。针对这种新趋势,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就成为了高校要积极面对的命题、主动承担的课题。本次教学工作会议表示,要重点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前沿,建设一些交叉学科和交叉专业,在新工科、新艺术、新文科、新农科领域打造若干具有竞争优势的学科专业集群,令人充满期待。
育创新,是对我校加强和改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往大处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小处说,创新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优良品质,其创新思维的有无、创新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其发展前途的宽窄、人生事业的格局。正是基于对创新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深刻理解,我校多年来坚持把创新精神培养视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建体系、创机制、筑平台、推项目、出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本次教学工作会议,以“育创新”之说提出在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更好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既体现了对过去创新创业教育成绩的一种肯定,也包含了对未来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一次动员。
把“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促交叉、育创新”的指导思想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是我校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要付出的努力。在大会的开幕式上,学校向首批“示范性特色班”授牌,并向2022年考研成绩突出单位、2021-2022学年度学风建设先进单位、第三届教学创新大赛获奖教师和教学工作会议优秀论文教师颁奖。这个安排,恰恰体现了学校对于落实既定的指导思想,打开教育教学工作新局面的鲜明导向,就是全校上下聚焦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必须在目标方向上有正确精准的导航图,在措施手段上有循序渐进的着力点,在人力配备上有勤勉敬业的实干家,在精神面貌上有自立自强的好状态,在攻坚克难上有全面深入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