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重要讲话学习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并且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作了深刻阐述。我们在进一步学习时必须认真领会,提高认识。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和阐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最突出地表现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上。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人阶级的历史观,是工人阶级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理论武器。"三个代表"中的每一个代表都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并且在新的条件下使它得到了新的发展。让我们首先从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谈起。

发现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马克思的一大贡献。正是由于这一发现,才解开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千古之谜。在马克思主义形成之前,关于人类社会究竟怎样发展的问题,存在着种种谬说。唯心主义者或者把历史的变化说成由人的意识决定,或者把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为某种抽象的理性原则,或者干脆认为历史无所谓规律,只是一系列偶然现象的堆积。历史上的唯物主义者虽试图得出不同于唯心主义的结论,但由于他们没有弄清历史领域的物质存在形态究竟是什么,结果也事与愿违。他们或者得出了几乎和唯心主义者一样的结论,或者像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那样陷入自己构筑的怪圈而不能自拔。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改变了这种状况,从此,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才真正被发现,历史学才真正成为科学。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776页)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离不开生产者、生产工具和生产对象,这些就构成了生产力。同时,生产一开始就是社会的生产,人们在生产中结成一定的关系,这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的发展总是从生产力的发展开始。所以,马克思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也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进步。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先进生产方式代替落后生产方式的历史,其中先进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尤其重要。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的生产力作用,就是指先进生产力的作用。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一个就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我们党在新形势下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在国际上,和平与发展虽然仍是主流,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愈演愈烈,世界并不太平。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使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多变。进入21世纪以后,来自国际的竞争日趋激烈,对我们造成很大的压力。在国内,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面临不少问题。广大人民对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寄予厚望,希望在党的领导下能够强国富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形势的变化,人民的期望,都要求我们党必须审时度势,提出和党在现阶段的历史方位相适应的新的指导方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新时期我们党治国的根本指针,又是党自身建设的根本指针。在"三个代表"中,发展是贯穿其中的主题,因为在当代中国,解决一切问题都离不开发展。不发展,既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没有党的先进性;不发展,既不能应对国际的挑战,也不能适应国内的变化;不发展,既不能彻底改变祖国面貌,也不能根本提高人民生活。因此,在邓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基础上,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既包括发展先进生产力,也包括发展先进文化,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基础条件。因此,"三个代表"中首先是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赋予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先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动力的原理以新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和阐发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但它从来没有否认过其他因素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止一次地指出,历史上每一次大的变革,往往以思想文化的变化为先导;恩格斯曾经强调思想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并且说,经济落后的国家哲学上可以演奏第一提琴。针对有人把历史唯物主义歪曲为经济唯物主义,恩格斯晚年在一系列通信中,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全面阐述。他指出,历史的发展是由一个合力所推动,在这个合力中,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处于中心位置,但政治、文化、科学、艺术、宗教等因素的作用也十分重要,决不能忽视。他说,当一种历史因素一旦被其他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原因造成的时候,也影响周围的环境,甚至能够对产生它的原因发生反作用。他还说: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和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末也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在这里,恩格斯既反对了否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反对了无视政治、文化、科学、艺术、宗教等因素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进一步全面、深刻地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从人类历史看,在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中,人类都需要通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作为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又需要通过精神文化活动作为其生存和发展的精神依托。即使在原始社会,在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的条件下,远古人类在劳动之余,仍然需要某种精神生活,这就是原始艺术、原始宗教等人类早期文化形态存在的原因。文明越进步,人类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就越强烈。可以说,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历史。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中都既有精华又有糟粕,都有先进和落后之分。经过历史的筛选,大量的糟粕、大量落后的文化被淘汰,而文化中的精华,那些真正优秀的东西,在历史上被保留下来,薪火传承,直至后世。人们很难想象,没有文化,特别是先进文化,人类的历史将会是怎样。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内容,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创新和发展。文化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尤其重要,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上,而且体现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进步上,体现在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上。因此,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同时发展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要求。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它之所以十分重要,是因为:第一,先进文化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它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的整个事业就会迷失方向,以至遭受挫折。第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先进文化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得到发展。第三,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只有通过发展先进文化,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这种需求。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人,在于有没有一支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都高的人才队伍,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通过发展先进文化。第五,在思想文化领域,我们既面临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也面临从国外渗透进来的没落腐朽文化的挑战,战胜这些没落腐朽文化,荡涤这些没落腐朽文化所造成的影响,就必须依靠先进文化。江泽民同志说:"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只要我们始终高扬先进文化的旗帜,就能从思想上精神上极大地解放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中形成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正确思想和共同理想。 发展先进文化,有一个问题必须解决:这就是在文化多样化的情况下怎样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成分和利益关系都存在多样化,加上人们在年龄结构、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决定了不同的人群在价值观、兴趣爱好、文化选择上也必然不同。因此,满足不同人群多样化的文化要求,正是我们文化部门、精神生产部门的重要任务。那种文化样式简单化、精神产品单一化的现象决不能重复。但是在多样化的文化中,怎样保证先进文化的主导地位?这就必须确保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这个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多样化文化的主心骨,有了这个主心骨,就能保证我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就能保证我国文化始终按照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如果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得不到保证,在文化的多样化发展中缺少了这个主心骨,那就只能是一种无序的多样化、混乱的多样化,最终必将导致我国文化的变质和转向。对此决不能掉以轻心。

把发展先进文化和发展先进生产力一道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的主题,既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适应党的执政兴国的实际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当前的实际相结合的新的重大成果。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和阐发 。 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关系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个问题在哲学史上被称作历史客体和历史主体的关系。有两种观点很有影响却是错误的。一种是唯意志论。这是过分夸大人的主体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按照这种观点,个人的意志,特别是帝王将相等所谓杰出人物的意志决定了历史的走向。这种唯意志论又常常表现为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另一种错误观点是历史宿命论。这是一种否定人的主体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按照这种观点,历史上的一切变化都是命定的,人这个主体只能接受历史为他安排的命运,而不能发挥丝毫的主观能动作用。这两种历史唯心主义观点长期起作用,影响了人们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科学的判断。直到马克思主义诞生,才扫清了历史领域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的阴霾,历史客体和历史主体的关系问题才得到正确的解决。历史唯物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表述就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关系问题。历史唯物主义一方面认定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又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把两个看似矛盾的论题结合在一起,这恰恰就是历史的辩证法。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人对某些自然现象虽可进行局部的改造,但总起来说,自然界的发展是离开人的活动独立进行的,如天体的运动、地质的变迁、生命的起源和风云的变幻等等。社会的发展就不同,社会是人类的社会,离开了人的活动,就没有社会,也没有社会历史的发展。所以说,历史是人创造的。但是人的活动又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而只能在当时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正如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585页)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无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机械论和宿命论的观点,也反对过分夸大人的主体作用而无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唯意志论,正确地解决了历史上争论多年的历史客体和历史主体的关系问题,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提供了犀利的思想武器。 我们共产党人是工人阶级利益、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者,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我们没有自己的私利。中国共产党80多年奋斗的历史,就是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历史。为了谁和相信谁、依靠谁是一致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既是共产党的服务对象,也是共产党的依靠对象。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我们党的宗旨,并且为我们党80多年的历史所见证。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说:"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这段话是对我们党80多年斗争实践所作的科学概括。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我们党把发展确定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的重大意义。但发展是为了什么?归根到底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忘记了这一点就忘记了根本。我们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使他们满腔热情地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和党在现阶段的历史任务以及党长期斗争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又推动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全面、系统地发展了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