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思考

    长期执政、市场经济、全面开放,决定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全面贯彻“三个代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动党建新的伟大工程,是我党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它决定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极端必要性。

    一、把握新形势,认清执政考验

    在新形势面前,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看,党的执政能力面临的新考验表现出:一是干部结构面临巨大变化的经济结构的新考验。我国经济处于转轨时期,经济市场化、全球化,加快了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我们的干部结构正经历着年轻化结构——知识化结构——能力型结构的演变过程,队伍建设正由“四化”建设向“五能”建设拓展、深化,它需要突出专业能力的针对性、实际能力的效能性。二是驾驭能力面临复杂多变局面的新考验。正因为经济转轨,我国的社会阶层不断分化,社会问题更加复杂,呈现出人民内部矛盾多样性、突发事件增多等新情况,而我们队伍驾驭这些复杂多变局面的能力还跟不上,克服各种困难的方法少,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公共应急机制不健全,使一些苗头转化为危机;不善于做新形势下的思想工作,使一些非对抗性矛盾转化成了对抗性矛盾。三是传统领导方式面临政治文明建设的新考验。我国处于党的执政方式转变、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新阶段、党的意志向国家意志转化、公共权力运行趋向宏观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加大等,这样的趋势对传统领导体制是一大挑战。这就需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执政水平。

    二、突出实践性,提升执政素质

    执政素质是能力建设的前提。实践性、高素质是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所以,要按照突出实践性原则,在培养、锻炼、交流、选拔干部上下功夫,从而提升执政素质。一是在培养方面。坚持实用、应用、管用,除过去行之有效的培训外,可考虑“四增加”:增加案例教学比重,着重能力型培训,如发展战略、企业改革、经营城市、突发事件等;增加国际法系列课程,法律一体化趋势决定了法律课的重要性;增加到跨国公司内培训,因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是跨国公司,它们控制了全球45%的产品、60%的贸易、70%的技术、90%的投资。二是在锻炼交流方面。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始终把主干线做为锻炼各类干部的主阵地,因为“主干线”是复杂局面的集中地,实际能力锻炼更大;各级主干线可不占名额增配懂金融、资本等现代经济的干部,可从专业部门干部选派去锻炼等。三是在考察选拔方面。围绕能力建设,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过去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坚持用实绩说话、凭能力上岗的主流导向,借鉴市场配置企业经营者方式,采用计算机测评、案例式考试、无小组辩论等公考方法。

    三、通过制度化,规范执政行为

    执政行为是能力建设的关键。体现执政党在一个地区的规范与控制二重意义。一是面对国民经济的新变化。由于经济的多样性、职能的间接性、调控的宏观性,执政党对经济服务与管理的行为应规范与创新。二是面对公共权力的职能转变。由于推动政治文明建设,如何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统一具体化,需不断探索。可考虑党委加大对人大、政府、政协三进入,使党的意志更多地通过国家意志去实现,并加强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设等。三是面对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加大。政府可设专家委员会,授予专家委员会一定的项目论证权、专家建议权和部分决策否定权;重大决策必须经过专家咨询;重大问题可社会公示、市民听证,甚至采用人民代表表决;四是面对社会阶层不断分化。随着改革开放,打破了过去封闭、稳定的社会阶层,通过流动、重组、转化,已分化出更多的社会阶层。如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又防止社会分化可能带来的社会矛盾激化,是执政行为的新考验。按照十六大精神,对祖国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都要团结,对其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其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其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执政行为应把握三条原则:对运用各种要素创造社会财富的阶层,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二次分配调节”进行管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对社会弱势群体,应通过社会保障、社会援助等给予帮助,从而整合出为社会贡献的更多积极因素。

    四、按照满意度,增强执政效能

    执政效能是能力建设的目的。体现在为群众、为企业、为基层服务的满意度,体现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一是行政服务方式转变。要加快服务型政府构建步伐。二是领导服务作风转变。三是机关服务作风转变。四是采用现代中介服务方式。依靠中介服务是一个现代趋势,如国外政府许多方案都是靠一些咨询公司来承担。可考虑通过成立各类事务所、咨询机构、援助中心、交易市场、社区服务、信息网络服务、非正式组织(如社团、商会等),拓展服务领域,借助市场化、现代化手段,在新形势下放大执政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