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内涵: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有机体是一个整体性范畴,它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法制、环境和人的素质等有机的统一。其中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是社会有机体发展的物质基础。形象地说,整个社会就像一座高搂大厦,经济的发展是整个大厦的基础;文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它集中体现为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程度和普及的速度,法制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必要前提,它反映民主的发展程度;政治的发展是社会有机体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保证,它集中体现为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程度;人的发展是社会有机体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关键要素。
社会有机体的整体发展要求我们建设和发展的现代化必须是整体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先进的社会形态,更应当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这是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要求。
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我们既要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地位,又要对社会发展给予高度的重视。实现社会的全自发展和全面进步,还必须正确处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关系。社会的全面进步,就是要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同时这种全面发展的事业惟有造就出一大批高素质的“四有”新人才能得到不断推进。这就说明,发展问题关系到13亿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一句话,不发展便没有出路。用邓小平的话说,不发展就是死路一条。
二、提出背景:国情决定必须快速发展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论断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原因。基本国情决定我们必须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底子薄,资源不足,科技发展滞后,时至今日我国的生产力总体水平仍然比较落后。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居世界第一百位以后。我们要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而且我国人口与耕地逆向发展,人口还会增加,耕地还会减少。
此外我国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六,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排在109位。人均可利用的草原面积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0%,人均森林蓄积量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显然,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低,加上由于科技落后,资源利用率低下及资金不足,面对迅速发展变化的国际环境,加快发展是我们惟一的选择。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速度慢将会被动挨打,被历史所抛弃。如果我们以1997年的GDP为起点,假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变,又假定我国发展速度为年增长率8%左右,美国为3%左右,可以推算出,我国将需要40年左右才能赶上美国GDP的水平;而要赶上美国人均GDP则需更长的时间。我们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按照发展规律,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这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正如我们骑自行车,而且还载着重物,走的是一条坑坑洼洼弯弯曲曲的道路,有骑车经验的人都知道,最好的办法就是加速前进,千方百计冲过去。否则,就会停下来,甚至翻车。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
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发展才是硬道理”并不等于“增长率是硬道理”,发展既要讲速度,又要讲效益。不能离开效益求发展。因为建立在快速资本积累之上的增长将有可能迅速导致收益递减。我国经济发展长期表现出高投入低效率,是典型的速度效益型。从1978年到1994年,中国和日本的投入产出比较中可以看到:在这段时间内,日本经济平均增长率10%,产出率为1,而资本投资卒为0.125,我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为8.89%,资本产出率平均为0.1409,投资率平均为0.631,就是说,我国不到9%的增长率(比日本低1个百分点),是靠远高于日本投资率5倍以上维持的。与此同时,我国产出率仅为日本的14%。很明显,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高速低效的问题。
关于发展条件,邓小平认为发展要善于抓机遇。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语重心长地说:“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三、实现条件:当前有发展的最好机遇
为什么说目前是我们发展的好机遇呢?第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使我们可以集中精力搞建设;新技术革命在飞跃发展,使我们可以利用国际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来发展自己。第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处在低速发展状态,需要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资金也在寻求出路,可以为我所用。第三,我国所处的亚太地区是对世纪最有希望的地区,同时我国50多年来第一次处在没有同任何一个周边国家紧张对峙的状态。第四,我国有几千万爱国同胞、侨胞在海外,他们希望祖国兴旺发达,有投资中国的巨大热情。第五,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综合国力积蓄了巨大能量,现代化建设的投入已经进入“回报期”。第六,我们面临的各种压力,正在变成动力驱动着我们的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国力增强,人民生活富裕了,一切问题才好办。
所以,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珍惜机遇,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千方百计用好机遇,大力发展自己。
四、实现途径:协调是促进发展的核心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论断的核心是协调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发表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着重论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十二个重大关系,集中阐述了关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观点。
这些观点主要有:第一,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协调,“我们要善于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内在关系;做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第二,坚持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处理好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既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第三,坚持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要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认识和处理地区差距问题,一是要看到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现象。二是要高度重视和采取有效措施正确解决地区差距问题。三是解决地区差距问题需要一个过程。应当把缩小地区差距作为一条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第四,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