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各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新思考和定位本地区经济建设思路和发展速度:广东省将今年GDP预期增长目标下调至9%,比上年锐减4.6个百分点;北京、浙江等省市将出台政策,把环境保护、资源消耗等“绿色GDP”纳入经济统计、考核和管理体系;深圳不再以GDP增长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惟一指标,更多地重视经济发展中资源消耗、社会公平和人的发展等问题。
这些对经济发展速度的重新认识和实事求是的调整,反映了科学发展观正深入人心,也是对过去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反思。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经济总量超过11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这种增长速度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我国的高增长率是建立在能源消耗较高、环境污染较重基础之上的,属于低效益的粗放扩张型经济增长方式。据统计,我国每创造1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煤、电等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
中国是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生态环境先天不足。连续多年的高增长率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经显现,尤其是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已造成严重的“后遗症”。以电能为例,现在全国“电荒”喊声一片,二次能源严重短缺,可发电厂却面临着“无米下锅”的困境。一次能源煤炭价格暴涨,与去年同期相比煤价整整翻了一倍还多,且供应吃紧,有钱都难买到煤。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资源短缺的矛盾变得尖锐,难于满足经济高速增长之需求。所以大力倡导科学发展观十分紧迫和必要,切莫等到资源消耗殆尽、环境破烂不堪,再去反思和审视以大肆牺牲资源和生态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那时就悔之晚矣,那样国民经济势必出现大倒退。
科学发展观要落到实处,首先取决于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按科学规律发展经济,重要的一点是摒弃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这是坚持正确政绩观的一条重要准则。最近中国科学院提出了考核干部政绩的五大“绿色”标准,强调必须淡化单一的对GDP增长数量和增长速度的追求,代之以“六大注重”,其中包括注重先进生产力的培育和提高,注重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各级领导干部需要认真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切莫以为修建几个广场、盖几幢标志性建筑、抓城市夜景亮化就是所谓的政绩。经得起时间“打磨”和考验的政绩,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范官员的政绩观既要靠党性、觉悟,更要靠机制、法制,一些地方调整考核干部政绩的指标,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