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三个代表”的发展观动力观民本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社会实践和时代精神的结晶,它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理论基础,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世纪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政治智慧和理论勇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正确理解和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动力观和民本观,才能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坚持“第一要务”,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

发展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这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论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是当代中国的发展观。 

第一,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就要树立优先发展的思想。“三个代表”首先体现了优先发展的思想,也是对“发展是硬道理”思想的新诠释。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根本上代表了人民的愿望,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正确把握。发展也是时代的要求,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才能不断前进,综合国力才能不断增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慢了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必须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把优先发展的愿望变成现实行动,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第二,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就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思想。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目标,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经济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政治民主是社会全面进步的保障,文化发展则是社会全面进步的灵魂。三者相互交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因此,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就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思想,在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建设、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的同时,高度重视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政治保证和精神动力。 

第三,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就要树立协调发展的思想。协调发展既是实现优先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协调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方面的矛盾。一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搞好生态建设,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确保在任何情况下工业发展都不以污染环境为代价,建立和完善生态工业;三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不是无止境的;四是大力开展环境保护工程,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人和自然协调发展,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改革创新,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动力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改革创新,只有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的不断前进。 

第一,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动力观,就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思想动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既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为我们根据国情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深刻认识和把握当代世界和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及其规律,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总结实践经验,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紧随历史潮流,为人类文明做出新贡献。 

第二,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动力观,就要着力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重要和直接,新一轮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已经演变成为人才、知识特别是高新技术的竞争,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提高国家或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科技创新,就是要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实现科技成果向现代化生产力的转化,就是要抓住那些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技术课题,努力攻关,自主创新,力争在技术上有所发明,在有条件的领域实现新的突破。从而占领世界科技领域制高点,赢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动权。 

第三,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动力观,就要努力推进体制创新。体制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制度保障。只有进行体制创新,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和管理体制,才能更好地进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国有资产的各种实现形式;才能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才能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才能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推进创新,政府是主体。必须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职能框架;必须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科学规范部门职能,合理设置行政机构,理顺行政执法体系,改革事业管理体制,加强机关制度建设,增强社会服务功能。 

第四,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动力观,就要积极推进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当前文化创新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就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对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精神的激扬与提升,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努力在全社会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文化创新,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源源不断地从人民群众的创造实践中撷取新的源泉;继承和改造民族传统文化,构筑实现文化创新的深厚基石;学习和借鉴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扩大实现文化创新的广阔空间;加快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实现文化创新提供灵活机制与强大动力;发展和繁荣文化公益事业,为实现文化创新建立健全基本保障体系,形成面向21世纪的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坚持执政为民,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本观

坚持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三个代表”从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出发,立足当今社会变革主体力量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丰富和发展了以人民群众为本的唯物史观,系统展示了民本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高度统一。 

第一、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本观,就要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于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这一本质要求,精辟地作出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这一论断。这一论断,确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也确认了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主体地位,深刻反映了共产党人根本宗旨的要求。对于共产党人来说,能否正确地认识和自觉地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一个事关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大政治原则问题。因此,我们在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过程中,要协调和处理好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彼此之间的关系,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只有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始终保持其先进性。我们必须把党是否能够巩固执政地位和立于不败之地的问题,放到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中去思考,放到为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践中去考察,才能团结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正确理解和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本观,就要坚持立党为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民本观的价值取向。“三个代表”明确了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价值定位。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这是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则。党的先进性必须“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把维护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先进性评价标准。“三个代表”突出强调了“人的全面性发展”的最高价值理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观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它自始至终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历史唯物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宗旨、把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统一起来,把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历史地体现在实践中,最大限度地满足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人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三、正确理解和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本观,就要坚持执政为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本观,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丰富内涵。作为执政党,就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就要常思帮民之策,就要万事民为先;情为民所系,就要常办安民之事,关心群众疾苦,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利为民所谋,就要常兴利民之举,要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凡是对群众有利的事就要积极办理,凡是对群众不利的事就要坚决制止。针对不同群体制定不同措施,调解各种利益矛盾,让人民群众感到宽心;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人民群众感到顺心,竭尽全力为民办事,让人民群众放心。 

作者: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