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是时代对共产党员先进性提出的新要求
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体现在推动历史前进、完成时代赋予的新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正是现阶段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持续不断的努力奋斗。为达到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中国共产党人首先要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从实际出发,我们党制定了分阶段、有步骤的发展战略,即先解决温饱问题,继而达到小康,在此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党的十六大立足于我国已经解决温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即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一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显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提出这一奋斗目标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为这一目标而奋斗也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准备物质和精神条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在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中,就有关于“小康”、“大同”的理想社会描绘。“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见《诗经》),是说百姓希望通过劳动过上经济宽余、社会祥和的日子。在中国历史上,小康始终是一种理想社会发展模式的标志。然而,即使在封建社会的所谓“盛世”,也未能使广大民众达到小康生活,何况“盛世”往往昙花一现,在绝大多数时期,社会动荡、矛盾尖锐、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兵荒马乱、天灾人祸、王朝倾覆、民不聊生,历史悲剧一次又一次周期性地重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美好愿望恰恰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现实形成鲜明的对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穷苦百姓,更加渴望小康生活。资产阶级改良家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主张通过变法改良实现“小康”、“大同”社会。无数仁人志士都在寻找救国救民的理论,探索富民强国的道路,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这些探索和努力都失败了,他们为此而抱恨终天。历史证明,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人民才能过上小康生活。我们今天要建设的小康,与古代历史上所指的“小康”有本质的区别。全面建设小康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制度基础,以共产主义理想为导向,以党的领导为政治保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方针,以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任务,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因而是科学可行的。由于小康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广泛的民众心理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小康”新的涵义,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阶段性目标,富有中国特色,易于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对于广大群众来说,这一奋斗目标可信、可行、可亲、可盼,有利于凝聚人心、鼓舞斗志。这个目标把党的最终目标、现阶段的基本纲领和人民群众的现实要求科学地统一起来,把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统一起来,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统一起来,因而赋予党的先进性以新的时代特征,也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指明了方向。
“站在高处,才有远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共产党员只有把对共产主义的向往和追求,把对人民事业的热爱和忠诚,化作为党在现阶段的任务而奋斗的自觉行动上,脚踏实地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才能真正走在时代前列,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任务繁重而艰巨,这一任务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共产党员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和带领群众共同奋斗。这种先锋模范作用主要体现在:
正确理解和准确执行党的各项政策。党的十六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反映了建设和改革的规律,是实现小康宏伟目标的最重要的保证。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首先要站在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理解这些政策。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一性质决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不断发展的,所以从党成立到今天,党的具体工作和具体政策也是不断变化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为人民服务像一条红线贯穿在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中。今天的政策与过去的政策有所不同,但精神实质没有变,仍然是要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全面建设小康要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切,归根到底是要使人民生活富足,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并改善生活环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抓住这一点,才能把握政策的精神实质。其次,要认识到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进程中,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因此,党的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最后,共产党员在执行党的政策时,一方面要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另一方面,要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党和人民的整体利益,自觉地更多地牺牲个人利益;要发扬奉献精神,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当今激烈竞争的世界上,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从总体上看,我国生产力和教育、科技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面对着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扭转地区差距扩大趋势、解决贫困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解决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矛盾等难题。在国际上还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要把全面建设小康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所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还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时代在前进,条件在改善,艰苦奋斗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但要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增添新内容。共产党员今天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主要是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建设和改革中不怕困难、敢于吃苦、甘于奉献;要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使艰苦奋斗建立在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要奋发进取、开拓创新,不断创造第一流的业绩;要有效率意识、效益意识、时间意识和成本意识,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要提倡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合理的消费观,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封建主义残余思想的侵蚀,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做维护团结和稳定的模范。团结历来同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和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风险,更必须依靠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强团结。还要看到,根据一些国家的经验,我国目前正处于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也是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的时期,既可能因妥善处理矛盾保持稳定而达到现代化,也有可能因应对失当造成矛盾激化。“现代化孕育着稳定,现代化的过程却容易发生混乱”。这一教训值得我们记取。在这一阶段,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保证。三者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制约,不进行改革而谋求发展是幼稚的空想;舍发展而保稳定是错误的、脱离实际的;只求发展而忽视稳定更是轻率的、危险的。发展和改革是硬道理,稳定同样是硬道理,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能否实现,是党、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能否自觉维护团结稳定,是对党员先进性的重要考验。共产党员想问题、做事情都要从维护团结稳定这个大局出发,不利于团结稳定的话坚决不说,不利于团结稳定的事坚决不做。同时,还要在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方面多做工作。广大群众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是维护稳定的重要资源。共产党员要当好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见,维护群众利益,特别是满腔热情地关心困难群体,为他们排忧解难。同时还要把代表群众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做好群众工作,通过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和疏导,使群众相信党和政府,懂得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符合自己的根本利益,具体政策执行中的一些问题应当也可以通过法律规定的民主渠道向有关部门反映,逐步解决。要向群众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集体主义原则和法制观念,懂得个人利益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同长远利益的关系、民主和法制的关系、自由和纪律的关系、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在维护整体利益、履行公民义务的前提下,合法地谋求和维护自身利益。
我们党有300多万个基层组织、6800多万党员,党组织和党员遍及全国各地,分布在各个基层单位,与广大群众朝夕相处、并肩战斗。广大党员都能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头艰苦奋斗,维护稳定,并做好群众工作,就能最大限度地把人民群众凝聚在党的周围,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姚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