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精神有其普遍性的一面,也有其直接现实性的一面。其普遍性是大学的理念,其直接现实性是大学的校园文化。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统一体。大学精神是常新的。当前,重塑大学精神是大学获得新的生命力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大学理念;大学校园文化;大学精神 所谓精神,主要是指:其一,表现出来的活力;其二,宗旨。大学的精神,既是大学发展中积淀的创造性的精髓与灵魂,也是大学生命力的体现和进一步前进的动力。探讨大学的精神,我认为应该从认识事物的两面性入手,就是应该认识到其普遍性的一面,也应该认识到其直接现实性的一面。大学精神的普遍性一面,就是大学的理念,它反映的是一定历史时期大学最普遍性的涵义;大学精神的直接现实性的一面,就是具体到一个个大学的精神,或者说它就是一个个大学的校园文化。大学的精神应当是大学理念和大学校园文化的统一体,或者说大学理念和大学校园文化是我们认识大学精神的这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一、西方大学理念的历史变迁 “任何地方的大学,都无法超过英国尽量为本科生考虑,法国为研究生和研究人员考虑,美国尽可能为公众考虑的目标。”[1](P12)克拉克·科尔在《大学功用》一书中的这段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西方大学理念的重要线索。大学的发展及人们对大学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升华的。大学首先从一单纯的教学机构到教学和科研相统一机构,再到集教学、科研、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机构,有一个演进的过程。正是在这样一个演进的过程中,西方大学的理念伴随着一个历史变迁。 一般认为,西方大学产生于中世纪。城市的出现和商人行会组织形成为学者行会组织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这种学者行会称作uni versitas,并且它在地方政府和教会之间取得到一定的自治权(autonomy)。自治权使得学者可以随生源情况的变动从一个城市移至另一个城市[2](P4)。随之,学者们也得到了另一种权利———学术自由(academicfreedom)。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世纪的大学一经产生就争取到了自治和学术自由的权力[2](P4),并对西方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因为如此,欧洲大学基本的学术价值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对孪生概念(twincon cepts):自治和学术自由。中世纪早期的大学象萨莱诺大学,波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是较著名的。 西方大学办了几百年之后,第一个对大学理念进行系统概述的人物是英国红衣主教约翰·享利·纽曼(JohnHenryNeroman,1801-1890)。因而有人说,要了解西方高等教育的历史,首先要了解纽曼。纽曼的大学理念反映了“英国大学传统的精髓”以及“他所处时代牛津大学的教学情况”。纽曼认为,大学是一种传授普遍性知识的场所,而所有知识构成一个整体,传授自由的知识或哲理是大学教育的目的。作为一个神学家,纽曼总是将大学与教学相提并论,在纽曼看来,教会是宗教原则的代表,而大学则是智力的代表。纽曼认为,大学应该提供博雅教育(Lib eraleducation,又译作自由教育),培养或造就有智慧、有哲理、有修养的绅士,博雅教育存在于文化之中,大学的职责就是提供智能,理性和思考的练习,把智力训练作为它直接活动的范围,或从事智力的培养。博雅教育不是为了某一特定的或偶然的目的,不是为了某个特定的职业或专业,也不是为了研究或科学,而是为了智力而训练智力[3](P796),使智力能够感知其合适的对象,是为了提高的文化。纽曼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训练良好的社会成员,提升社会的格调。 在西方大学发展史上,另一位举足轻重和里程碑式的人物当属德国的威廉·冯·洪堡。他在1809-1810年担任教育大臣期间,主要围绕柏林大学的建立表达了关于大学的理念。这些思想对后来的西方大学具有深远的影响。洪堡认为,大学首先应相对独立。这里指,一是摆脱国家政治和经济不恰当的干扰,保持自己的自主性和目标追求,而不仅仅成为政治和经济的附庸;二是国家对大学提供支持,并采取措施防止各种弊病侵害大学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在聘任教师时应把好关;三是大学对社会履行学术责任。这种观点和当时法国思想界提出的“国家服务于教育,教育服务于理性的国家”的口号是一致的。洪堡认为,大学的教学与研究具有统一性,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二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大学应使科学为一尚未完全解答的问题,因而始终处于探索之中”[4](P32)。大学应“惟科学是重”[4](P82)。大学的意义在于:“在中学和步入生活之间,在聚集有许多教师和学生的地方,把数年的岁月完全用于科学地思考。”[5](P71)大学的教师和大学生应“为科学而共处”[4](P)82。洪堡还认为,“学与术应分家”,大学是从事纯科学研究的机构,其目的在于探求真理,而不是为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他认为“当科学似乎多少忘记生活时,它常常才会为生活带来至善的福祉。”[6](P69) 大学与社会和时代是息息相关的,大学理念的历史变迁就是社会和时代特征的变迁。谁能够突破传统,能够科学的反映社会和时代的特征,谁就能够取得大学的优先发展权。这一点,历史是可以证明的:当中世纪最著名的大学———巴黎大学违背了“大学自治”这一欧洲大学最基本的学术价值观时,巴黎大学的部分师生就转移到了英国,促成了牛津大学的诞生,继而产生了剑桥大学。当洪堡成功地造就了柏林大学后,学术中心就自然地从法国巴黎转移到了德国。洪堡的大学理念与德国的大学改革,使德国大学在十九世纪成为世界大学的榜样。当下,世界大学的学术中心毫无置疑是在美国,美国的大学在20世纪的早期就渐渐取代了德国大学的学术中心地位,这也与美国大学与时俱进所形成的大学理念不无关系。 通过历史的考察可以看出,西方大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大学理念。谁能从社会和时代的脉搏中把握了大学生命的真谛,谁就拥有了大学的优先发展权。 二、中国近代大学精神 中国近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仿效西方建立了近代意义上的大学,其代表就是当时全国最高的学府———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又因为蔡元培创新并实践的中西合璧的大学理念而走向辉煌。 蔡元培的大学理念包括: (一)大学肩负振兴民族的使命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救亡图存,兴学强国的时代背景下,而当时的北大虽为全国最高学府,然并没有达到全国人民的希望,甚至是一个腐败的场所。 “其时北京大学学生,颇为社会所菲薄。孑民推求其故,以为由学生之入大学,仍抱科举时代思想,以大学为取得官吏资格之机关。故对于教员之专任者,不甚欢迎。其稍稍认真者,且反对之。独于行政,司法界官吏之兼任者,虽时时请假,年年发旧讲义,而学生特别欢迎之,以为有此师生关系,可以毕业后奥援也。故于讲堂上领受讲义,及当学期,学年考试时,要求题目范围特别预备外,对于学理,毫无兴会。而讲堂以外,又无高尚之娱乐与学生自动之组织。故学生不得不于学校以外,竞为不当之消遣。此人格所由堕落也。”[7](第3卷,P657) 针对当时这种情况,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即强调学生要负起责任,包括对国家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和对学术的责任。基于此,蔡元培激励了北大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也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基础,蔡元培认为,大学则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应当以学术研究为天职。 (二)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 蔡元培认为大学的性质就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是养成建全人格的地方,而不是混文凭,熬资格的地方。在1917年1月9日《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蔡元培明确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8](第3卷,P8) (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从大学研究高深学问的宗旨出发,希望在北大树立以研究为重的观念,形成“为学问而学问”的浓厚学术空气。他采用儒家经典《中庸》之道:“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精义,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其本质就是学术自由。 (四)教授治校 大学要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需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需要避免外界对学术的干预,使学术的自由研究得到保障。基于这一认识,他进一步主张,教育应当独立以及由教授组成评议会治理学校,即大学应由教授治校。 蔡元培的大学理念与实践,对北京大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北京大学吸引了一大批名流学者。在青年人的心目中,北京大学真正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 蔡元培游学欧洲,特别是受到德国大学理念的深远影响,并成功地将其移植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开创了中国大学的新气象。北大精神,成为此后中国大学追寻的理想。 三、重塑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包涵其普遍性的一面,也有其直接现实性的一面。普遍性的一面是大学的理念,现实性的一面是大学的校园文化。认识大学精神,须将上述两面性结合起来,但最终落脚点是大学的校园文化。大学精神是在其普遍性的大学理念下的多样化的校园文化。大学的理念是跟随社会和时代的变迁而变迁的,大学的校园文化更是跟所在的国家,地区、社会、生活而呈现现实的多样化。所以大学精神是常新的。重塑大学精神,不是我们去寻找一个理想的大学精神模子去照搬照仿。那是搬不来也是模仿不到的。它需要我们从探寻社会和时代的大学理念入手,去建造活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中国现代大学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大学,既有中国的特色,又与国际现代大学相通。中国现代大学的精神,应当体现在:大学是探究高深学问的学术世界。正如蔡元培所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络众家之学府也。”大学应同它的名字一样,探究宇宙万物。作为一个探究高深学问的学术世界,大学是人才的摇篮、创造的源泉和思想的家园。大学的教师首先应是研究者,指导学生,以身作则。他们是经师,更是人师,他们应有无尚的尊严和权威。大学生应当之无愧是天之骄子。他们是未来的学者和研究者,他们在享有学习自由之时更勇于担负责任。 大学应是追求文明进步的精神殿堂。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洛韦尔曾说“大学的存在时间超过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传统、法律的变革和科学思想,因为它们满足了人们的永恒需要。在人类的种种创造中,没有任何东西比大学更经受得住漫长的吞没一切的时间历程的考验。”[9](P225)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存在,而且它是一种精神存在。正因为大学有不朽的精神存在,大学才得以绵延不绝,历久常新。从普遍意义来看,大学精神主要体现在自由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创新精神,并且它们互相关联,互相促进。 大学应是充满灵性氛围的智慧摇篮。大学是一种特殊的学校,是一座知识城,也是一座智慧城,更是一座思想城。这里应有大家,有大师,有所谓“天之骄子,”它理应有馆藏丰富的图书馆,设备先进的教学大楼和实验大楼,风景如画的校园,从而构成了活的有灵性的校园文化,或者说形成了一个能“泡出好菜的泡菜缸。”[10](P11) 阿什比曾说:“大学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11](P7)当大学从社会的边缘一步步走至社会的中心,大学受环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大学越来近似于环境的产物时,大学将走向哪里?毫无疑问:重塑大学精神是大学获得新的生命力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 1 ] Clark keer.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等译.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1993. [2]Ruth hayhoe .China' s Universities 1895一1995一A century of Cultural conflict[M]. New York and London:Garland Publishing .Inc,1996. [3]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任钟印.世界 教育名著通览「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4]W .V .Humboldt .Ueber die Innere and Aeussere organization der Hoeheren Wissenschaftlichen Anstalten in Berlin .in:A .Flitner .Wilhelm Von Humboldt一Schriften Zur Authropologie and Bildungslehre[A]. Berlin:Springer Verlag,1984. [ 5 ] W. V. Humboldt . Der keenigsberger Schulplan . in : A. Hitner. Wilhelm Von Humboldt -Schriften Zur Au- thropologie and Bildungslehre [ A] . Berlin : Springer Ver lay , 1984. [ 6 ] W . V. Humboldt . Antr . ttsrede in der Berliner Akade mie der Wissenschaten. in: A. Fliter. Wil helm Von Humboldt -Schriften Zur Authropologie and Bildungslehre [ A] . Berlin : Springer Verlay , 1984 . [7]蔡元培.自叙传略[M].蔡元培全集[M].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 8]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之演说[M].蔡元培全集,[M].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 9]肖海涛.大学的理念[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 10 ]刘献君.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 [ 11 ][英]阿什比著.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腾大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On University Spirit ZHU Xiao一gang,WANG Xiang一yu (School Educatio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aince&Technology,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There are two aspects on university spirit,one is its general character,which refers to university idea,and the other is its direct and realistic character,which reflects itself through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University spirit is a unity consisting of both university idea and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and it always takes on a new look.Nowadays,reconstructing university spirit is a necessary and inevitable way for a university to gain a new life. Key worlds :Universitv idea;Universitv campus culture;Universitv spirit [作者简介]朱晓刚(1974-),男,湖北竹山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
论大学精神(论文)
发布时间:2005年12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