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在大手笔推进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正是对这种变化的积极回应。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生、一流的设备……不管有多少个指标,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大学不但是一个物质实体,更是一个社会特殊的精神领地。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大学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实用性和专业化的巨大冲击,尤其是我国由于时间较短,一流大学的建设特别容易停留在有形的物质层面上,而忽视营造、培育、扶植无形的大学灵魂的塑造。
大学的灵魂是什么?即大学精神,也就是大学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犹如一个人的内气节操,大学精神蕴涵在大学之中,难以言说却又无时不在,产生着巨大的能量,将具有不同思想、文化、专业背景的知识分子凝聚在一个目标下,产生一种顽强的生命力,支配着学校的正常运转,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失去了这些,大学就失去了灵魂,无所依靠,就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一般来说,大学精神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的自由独立精神。这是大学精神的核心所在,也是其他大学精神产生和发展的根基。大学作为一个专门研究学问的地方,不仅仅是指专门技术的学问,而且是学问的精神。教授们在自己的学术研究领域内能够自由地进行研究、能够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学校能够自主办学,这个源于中世纪学者行会的惯例是大学存在的“生命线”。二是大学的人文科学精神。人文科学追求善,自然科学讲究真,科学与人文水乳交融,大学才能体现一种真正的精神之“美”。大学固然要培养学生经世之“术”,但大学不仅仅是技能的培训场所。正是那些看似“无大用”的人文学科能够给予学生广博的视野、自由的精神、活跃的风气,给予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以及永恒的道德精神,并最终能使那些“务实”之“术”免于流入浮泛和庸俗。三是大学的创新批判精神。批判是相对于大学的社会文化功能,而创新则是相对于大学自身的发展来说的。创新是大学前进的根本动力。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创新不仅包括在科学这个无止境的疆界不断开拓,提出新思想、新制度推动社会进步,更在于大学把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人才作为大学的根本任务。大学不断推进理论和技术向前发展。大学还应该是一面理性透析社会的明镜,学者们应该在社会批判和监督中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南京大学中文系一位著名教授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大学应存在一股强大的‘清流’,它标志着一个民族之文明与良知不可磨灭,标志着一个民族对真理、正义的追求,即使十分艰难的时日也不能放弃。”这正是对大学精神的生动概括。大学精神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既体现着大学共有的品质,又有自己独有的特色。一方面,大学精神具有普遍意义,体现着大学存在的价值,是大学区别于其它教育机构的显著特征。世界上的一流大学千差万别,各有所长,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它们都有一种历久不衰而又各具特色的大学精神。这种精神使得它们在回应时代剧烈的挑战过程中,不断地为学校注入勃勃的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如同人的基因制约着人的成长一样,大学也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大学精神就是大学传统中最为宝贵的部分。由于每一所大学特定的历史传统、社会环境、学科设置、学校目标和发展任务等方面的差异又各有其独特之处。每一所大学也会根据各自的实际而对自己的大学精神作出别具特色的界说和解释。如北京大学的自由民主,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南京大学的诚朴坚毅。大学正是在其长期的文化底蕴的熏染中,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认识与实践,自觉或不自觉地逐渐形成其风格的。这种独特的大学精神本身具有嬗变性,它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有意识地对传统进行继承与扬弃,以便更好地适应。在2002年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许多校长就特别指出一流大学要重视大学精神的建设。
中国现代大学建立的时间并不长,但仍然有一些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反映大学精神的经典名言。如《大学章句》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梁启超先生指出的大学在于其“独立其精神,自由其思想”,如蔡元培先生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如梅贻琦先生强调的“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各种形式的大学精神的表述中,校训是一所大学独立思想和传统精神的集中体现,最能反映一所大学的办学传统和特色。
南京大学肇始于三江师范学堂,历经沧桑,系科屡经分合,校址也数次搬迁,但学校诚朴坚毅、自强不息的传统精神与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校风在一代又一代南大人身上薪火相传,并不断发扬光大。早在两江师范学堂时期,学堂监督李瑞清就提出了“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这是南大最早的校训,生动地体现了南大人艰苦创业、追求卓越的风骨。南高师时期江谦校长以“诚”字为校训,要求全校师生为人、为学都要以诚为本。中央大学时期罗家伦校长提出“诚朴雄伟”四字作为学校的学风和校训。希望中大学子既要刻苦努力,诚心向学,又要能放开眼界,努力做出伟大事业。南京大学的另一重要源头金陵大学,则是将“诚真勤仁”作为校训,这与中央大学的传统和校训在本质上有类似之处,都将“诚”作为精神内核。南京大学现在的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正是源于此。
“诚朴”二字,源自中国文化传统,诚意正心,诚信待人,修齐治平。“雄伟”是雄壮而伟大的意思,指为人、为学要有远大志向,立志“做得大事”,养吾浩然之气。“雄伟”立足于“诚朴”,阐释的是南大人对故土、对现世的一种积极情怀,一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态度。同时这也是对南大百年传统的延续。“励学敦行”则源自古代的前贤名句。“励学”在古文中常有出现,是劝勉人努力学习的意思。“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诚朴雄伟”与“励学敦行”合在一起,既继承和反映了南大百年办学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和更高追求,同时还阐明了实现远大目标的途径。在当今高等教育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形势下,立足国情、校情,诚朴为本,追求卓越,苦干实干是南大全体师生的共识。南京大学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正是以此为精神力量,克服种种压力和困难,全校师生员工始终保持一份平和的心态,扎扎实实地潜心于工作、学习,从而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在大学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发扬坚持大学精神的共性,如追求真理和探究学问的自由独立,另一方面也要与自己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紧密结合,坚持自己的“个性”与“身份”,不仅仅是学科设置的差异,更在于大学环境和氛围、学生气质的不同。这种无形的资产,正如美国高等教育家A·弗莱克斯纳所指出的那样,“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
大学不是一个研究所,不能纯粹地搞科研、做项目,大学最主要的是培养人,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讲,培养人和科研是结合起来的。既要重视培养博士生、硕士生,更重要的是重视培养本科生,各种设施都要以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为目的。
大学精神最关键的是——自由独立之思想。有比较大的自由度,宽松的环境,比较大的办学自主权。大学既要按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去做(尊重上面的意见),又要有自己的理念和特色。要有“人不敢言我敢言之,人不敢为我敢为之”的大无畏精神。
大学精神主要包括:办学传统、理念;人文精神(学术自由,探索知识和道德的完美和高尚的人格);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批判和创新的精神)。知识基础比较扎实、数量和质量都比较优秀的创新型人才。自由的思想:活跃的风气,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
一个学者最重要的价值是他的学识/学术水平。每一个学者都应该有自己的一个道德底线,在底线上达到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求实、求精、求新。
如果是人文精神是求善、科学精神是求真的话,那么大学精神作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就应该是求美了。大学精神之美就在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
大学应该成为社会上特殊的精神园地(领地)。
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不能完全考虑物质层面的东西,要重视营造、培育、扶持大学精神。
更具弹性和人性的管理(以人为本),如在对教师的考核和评估方面(如此定量是否还有待商榷)。
每个大学由于所处的历史环境、学校定位(目标)、学科设置等各不一样,大学精神也会有所差别。
大学理念应该是大学精神的结晶,而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如北大的民主、清华的自强不息、南大的诚朴坚毅。
大学,应该有自己的风格。
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发扬我们南大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南京大学校长 蒋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