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说的演变和发展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学说,是邓小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重大发展的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的论述,揭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说的演变、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关键词:科学技术;生产力学说;演变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在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中,科学技术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无产阶级的领袖们,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毛泽东、邓小平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重视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理论得到了丰富与发展,形成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学说,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在生产劳动中的实际应用与操作技巧。科学技术的力量,体现在它能够分析、概括、发现和利用客观规律,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强劲动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和有力杠杆,是生产力。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他首先把自然科学的发展同生产力的发展联系起来,认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说:“在机器体系中,资本对活劳动的占有从下面这一方面来看也具有直接的现实性:一方面,直接从科学中得出的对力学规律和化学规律的分析和运用,使机器能够完成以前工人完成的同样的劳动。然而,只有在大工业已经达到较高的阶段,一切科学都被用来为资本服务的时候机器体系才开始在这条道路上发展;另一方面,现有的机器体系本身已经提供大量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发明就将成为一种职业,而科学在直接生产上的应用本身就成为对科学具有决定性的和推动作用的要素。 

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不仅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他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指出:“分工,水利、特别是蒸汽力的对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科学技术作为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手段,在人类发展的内在动力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有力杠杆。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写到:“同价值转化为资本时的情形一样,在资本的进一步发展中,我们看到:一方面,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另一方面,资本又推动和促进生产力向前发展。”生产力里面包包括科学在内,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 

革命导师列宁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过程中的作用。列宁在《俄共(布)中央委员会的报告》中指出:“要建设共产主义,就必须掌握技术,掌握科学,并为更广大的群众运用它们……这个基本问题应当提得十分明显,应当提作经济建设的基本任务。”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中又指出:“共产主义就是利用先进技术的、自愿自觉的、联合起来的工人所创造出来的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他认为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中是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要素。 

以上论述阐明了马列主义中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虽然他们生活的时代还没有进人原子时代和电子时代,但是就已经得出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结论。 

二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中国革命的领袖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学说。 

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科学技术。他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他认为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器,是实现现代化的巨大动力。1940年,延安成立自然科学研究会的时候,毛泽东就指出:“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他同时强调科学技术是现代化的巨大动力,认为现代化的基础是科技革命,只有实现了科技革命,才有可能推动社会各个领域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成为当时的工作重点,而经济建设的基础就是科学技术,因此,毛泽东在建国初期曾多次提到技术革命。1958年,他向全党提出把工作重点转到科学技术革命和经济建设上来,号召大家学科学、学技术,他说:提出技术革命,就是要大家学技术、学科学。主张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抓科学技术,认为不懂得业务和科学技术就不能领导好中国的建设。随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新中国的领导人对科学和建设的关系越来越重视,认为我国在近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受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侵略,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提高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成为有效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对付国外侵略者的侵略和颠覆、确保国家安全的可靠保障。1963年,在聂荣臻等同志向毛泽东作新的十年科学技术规划报告时,毛泽东同志讲到:“要打科学技术这一仗,不打好这一仗,生产力无法提高。”这说明在毛泽东思想中,已经继承和丰富了马列主义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并且认识到科学技术是建立新中国、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有力武器。 

三 

邓小平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并对其注入了新的内容,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在这次大会的开幕式上,邓小平精辟地论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他讲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在这里,他明确重申了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看到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这次讲话中,邓小平还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即“承认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连带要答复一个问题:怎么看待科学研究这种脑力劳动?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那末,人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人是不是劳动者呢?”在1977年9月8日《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更明确指出:“无论是从事科研工作的,还是从事教育工作的,都是劳动者。”在这次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经过系统分析和充分论证,邓小平进一步指出: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从事体力劳动的,从事脑力劳动的,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这个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它解决了人们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我国的知识分子是劳动者这两个问题的认识,它极大地调动了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革命积极性,对于发挥科学技术这个生产力的作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1988年9月12日,邓小平同志在听取了有关汇报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对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出的科学总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和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巨大贡献。 

四 

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认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和生产力学说的创造性发展,他指出:“马克思在他那个时代,由于当时科学技术以及社会发展的条件所限,没有也很难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现实,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杰出贡献。”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并付之于实践,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在1991年5月召开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江泽民精辟地论述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他指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这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力,而且必将引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转变。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进一步深化,是把这个转移推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同样具有战略意义。如果说,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保证了第一步战略目标的实现,那么,我们把经济建设进一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必将保证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胜利实现,同时将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讲话说明了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的重要性,同时,强调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对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发展和实践。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准确地分析和把握世界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及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作出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及时地提出了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何谓“科教兴国”战略?在1995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江泽民同志作了精确的说明:“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发展与实践,是“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的进一步落实,并且落到了其根本即教育上。也就是说,科教兴国,首先落实到发展教育上,科技第一生产力发挥作用,最终要靠高素质的劳动者去实现,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最终要靠教育去实现。教育是“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根本途径,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另外,科教兴国,最终是兴国,从目前来看,无论国内还是国际环境,都要求我们国家必须强盛,这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最终目的。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但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种种表现,要求我们必须强国,美国侦察机撞毁我军用飞机的事实,正如前文提到毛泽东主席所说的“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综合国力还显薄弱,所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真正把发展科技和教育放在首位,把科技进步作为加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十分艰巨和紧迫的任务,是确保我国在21世纪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定为今后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认真贯彻的9条重要方针之一。此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等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全面稳健地推进科教兴国战咯在全国的实施,并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中央建议在党的十五大通过的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我们党在经过2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中作出的历史性决策,这个决策表明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决心。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的8项举措之一,重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且强调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报告还强调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1998年6月,国务院成立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由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任组长,副总理李岚清任副组长,从组织领导上加强了对科技、教育、经济这三者在改革、发展上的组织协调,也说明了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科教的重视程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江泽民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说:“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关键是要加强和不断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我曾经说过,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科技创新”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科技发展的客观形势提出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又一重大决策。 

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时,提出“三个代表”,其中首要之一就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指出,全党同志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最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们党总是代表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是继承历史,立足现实,瞻望未来,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和建党学说的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十分关注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十分关注科学技术对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江泽民同志的“我们党总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论断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经过一百多年的实践,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中国的三代领导人,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进行了探讨和深化,使之得到丰富和发展,形成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学说。这是时代与理论发展的必然。这种演变发展过程,充分表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蓬勃活力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远大前程。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学说,将指引我们走向富民强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