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要走在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前列

胡锦涛总书记“八荣、八耻”的精辟概括,导向鲜明,内涵深邃,提出了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我们所要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整个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新发展。 

“八荣、八耻”的荣辱观,不仅提出了哪些应该提倡,哪些应该铲除,还昭示了社会进步的方向和目标。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个概念的理解有所模糊,尤其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改革开放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下,人们在道德行为上的是非判断出现了一些迷茫。例如,大学校园里困难生的诚信问题、男女生在公共场合不文明的交往问题、上课迟到早退发短信等学风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我们该不该管?该管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实质上涉及到底我们应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耻的道德标准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抓住了当前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特点和时代要求,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我们更加明确了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使我们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底气更足了。  

高校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负有责无旁贷的使命,大学师生应该成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排头兵。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是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理应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走在社会前列,切实发挥好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因此,在高校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对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为此,我们要教育好在校的大学生不仅要以身作则,而且要引导他们为社会做出示范,发挥引领进步潮流、辐射先进文化的作用。我们要在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和广东省委实施意见的过程中,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把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当中去。要把荣辱观的教育与我们的迎评工作结合起来,与学风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三观”教育中,使大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青春的光荣使命感;在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中,使他们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价值;在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中,使他们全面确立“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念,自觉地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规范;在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中,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他们的基本素质,对大学生的全面素质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我们要把“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准则,激发大学生的崇高精神追求,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生动的道德实践,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使美好的思想道德在大学生中蔚然成风,使大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另外,我们要把胡锦涛总书记阐述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到学校的师德建设之中,增强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我校 “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校训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加强领导,精心安排,组织广大师生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要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要发挥人才优势和理论研究优势,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为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供理论支持。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教师考评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指标,引导广大教师注重品德修养,追求学术创新,讲究学术道德和节操,坚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培养人才、传承文明和服务社会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Copyright© 肇庆学院宣传统战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