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完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的认识,把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把提高教学质量工作落到实处。要加强学校教学管理组织建设,健全和完善由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院系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结合学院制的实施,加强院系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实现教学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扩大二级学院的办学自主权,充分调动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规范教师与管理人员教书育人活动和岗位职责,强化对课堂、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的管理,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2、加强专业建设,大力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专业建设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不搞简单平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学校的办学资源,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重点发展基础厚实、办学效益好的专业;积极扶持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适当控制和改造学科基础薄弱、办学效益欠佳的专业。要大力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加大建设力度,逐步形成我校的专业品牌和特色。要根据国家对各专业建设的要求,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以培养满足国家经济社会需要、适应性较强的各种专门人才。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适度增设新的本科专业。设置新专业要进行科学论证,要有成熟的学科支撑,具备必要的办学条件,要加强对新专业的建设和管理。
3、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全面推进课程建设。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适时调整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要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合格课程为基础、优秀课程为重点、精品课程为示范、校本课程为特色,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启动公共素质课程建设工程,切实提高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的质量。
4、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贯彻“以生为本,以质立校;学术并举,崇术为上”的办学理念,按照“口径宽、基础实、适应广、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务处的组织下,各教学单位在广泛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通过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的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措施,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通过制度建设创造条件,支持和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5、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学时)数。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积极推进实验内容、方法、手段、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和支持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和专业竞赛的活动,重点资助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等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6、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随着学校学科专业的不断发展和学院制的实施,如何加强实验室的建设规划和使用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实验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树立全校一盘棋观念,革新管理理念,从管理体制入手,切实解决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所导致的实验室之间彼此独立、缺乏沟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力量分散、技术特长难以充分发挥,重复建设、重复购置、人力物力浪费严重等积弊。借鉴组建校级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的成功经验,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建立“相对集中与适度分散相结合”的实验室布局,组建全校性的基础实验与实训中心,实行“统管共用,管用分离”,构建共享程度较高的实验教学综合平台。积极探索实验室开放管理的运行机制,推进实验室面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开放,充分发挥实验室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
7、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提倡和鼓励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广泛使用基于网络化、数字化环境下的现代教学方法与技术手段,积极开发和利用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立课程学习网站,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开展学习交流、问题讨论、作业批改、教学质量评价等活动。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教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保证多媒体教学的质量和设备使用率。要加强校园网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网在教学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8、突出师范特色,创新教师教育。贯彻落实《肇庆学院关于大力加强师范教育(教师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高度重视师范教育在学校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发扬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突出师范教育的鲜明特色,大力发展师范教育。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积极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教师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开展试点工作,积极探索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本科教育与第二学士学位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机结合的新型教师培养途径,构建新型的教师培养体系。加强学科教学论师资队伍建设,整合学科教学论师资力量,发挥教学科研的团队优势。加强有关教学设施的建设,完善教师技能训练条件,强化教育实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
9、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科专业建设的实际需要,合理配置各教学单位的师资力量,着力解决师资队伍结构不平衡的突出问题,使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更加适应学校事业的发展。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加大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重点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执行教育部的规定,坚持教授上讲台,不承担本科教学任务者不得被聘为教授、副教授;被聘为教授、副教授后,如连续两年不为本科生授课,不得再聘任其教授、副教授职务。要根据教学改革和教学任务需要,建设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研讨,取得高水平教学改革成果。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把教师的主要精力引导到人才培养上来。
10、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确保“质量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加强教学督导和教学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严格执行课堂教学评估、实践教学评估、定期教学检查、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和领导、教师随机听课制度,加大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强化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完善教师、院系、学校三级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积极鼓励、精心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比赛和专业资质认证考试,通过客观标准检验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尝试将“ISO9000族质量认证体系标准”引入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力求形成特色突出、效果明显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把实施“质量工程”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稳步推进中,确保“质量工程”取得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