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当代青年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贵州师范大学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利用师生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融汇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化到每个学生的心坎里。
要让课程内容入脑入心,关键在于教师的身份意识。贵州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韩卉强调,“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真学真信、学深吃透。”为此,学校围绕信仰、信念、信心,着力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身份意识。在此基础上,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求,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提升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工程、意识形态“亮剑”工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拓展工程,确保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诠释、解读直抵学生心灵。
“只有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与学生关心的难点热点相结合,才能在讲解时打开学生的心扉。”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欧阳恩良介绍,在集体备课时,任课教师总会尽可能设想出学生的疑问,然后一起讨论,直到拿出最具说服力也最契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答案。
“自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已经成为贵师大学生的自觉行动。”校团委书记陈贵平表示,提升学生在校园里的“获得感”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一大发力点。据介绍,依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校形成了一支活跃在学生中的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队伍。该校的“学‘习’理论社”定期研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老师指导下形成学习成果,借助新媒体形式传播给更多同学……
去年底,话剧《王阳明》亮相贵州高校。这部由贵州师范大学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贯穿了同学们对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的理解,更体现了全校师生对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要求的秉持和坚守。
贵州师范大学法学院学生冉剑锋表示,同学们对习近平总书记“扎根西部、服务学生”的嘱托打心底里认同,“对于即将成为教师的我们,只有深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才能不辱使命、不畏艰险、不改初衷,做教育扶贫的先行者。”据了解,每年“大学生西部计划”都会吸引贵州师范大学近千人报名参加。在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社会的志愿活动中,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不断深化了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认同和践行。(记者:吕慎,来源:《光明日报》2016.09.01 16版 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